户籍制度改革,这一话题仿佛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无数人的热议。而当高能级城市惊现 “买房送户口” 这一神操作时,这场关于户籍制度变革的讨论更是被推向了高潮。要知道,户籍就如同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紧紧握住资源分配的缰绳,想要取消它,谈何容易?在未来,超特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那些拥有房产和户籍的幸运儿,如同拿着 VIP 入场券,尽情享受着城市提供的各种福利,而资产价格也如同吃了兴奋剂一般,开启螺旋式上升之旅
买房送户口:救市的 “神来之笔”?
这一轮救市,可谓是精彩纷呈,而其中最具标志性的 “大杀器”,当属 “买房送户口” 政策。截至目前,全国的高能级城市,如杭州、南京、武汉、佛山、合肥、沈阳等,纷纷加入了这场 “买房送户口” 的狂欢派对��。仿佛一夜之间,房子和户口这对原本看似关系不大的 “小伙伴”,被强行拉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奇特的组合。
而此时,四个一线城市却如同坚守阵地的 “孤勇者”,依旧 “守身如玉”,对买房送户口的政策不为所动。这不禁让人好奇,中国的信贷体系、土地批租制度、货币投放,甚至户籍制度,难道真的是为了 “匹配房地产” 而精心打造的一场 “梦幻联动”?
当买房送户口政策落地后,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高能级城市向购房者抛出的 “橄榄枝”,是一次慷慨的 “恩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毕竟,户口可是一座城市社会福祉的 “金钥匙”��,城市能级越高,这把 “金钥匙” 的价值就越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四个一线城市加上天津和海南,至今还没有完全松绑限购,更没有轻易推出买房送户口的政策。因为城市能级越高,其社会福祉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宝箱,产业聚集度高,就业、就医、上学、养老等各个方面都让人羡慕不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杭州、苏州、南京等高能级城市实施买房送户口政策,确实给了购房者一个难得的机会。
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很多人又说了,买房送户口,是不是意味着 “户口” 越来越不值钱了呢?曾经千难万难才能 “搞到手” 的户口,现在竟然只要买套房子就能轻松拥有,这落差感,就像从云端一下子掉到了地上。更何况,现在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放开了户籍限制。按照《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规划,未来大部分城市都将放开落户限制。这是不是意味着户口真的要 “跌下神坛” 了呢?
其实不然!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场限制人员流动的户籍制度的重大变革。未来,户籍制度依然会存在,但在它之外,还会增加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按照十四五规划)。可以说,取消超特大城市落户限制的政策,就像是一场 “迟到的约会”。从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看,中国流动人口的比例就像坐了火箭一样,逐年攀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截止 2022 年,中国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 26%,也就是 3.64 亿人口!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超级大国的人口总和了。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备受追捧的 “香饽饽” 户口,会不会随着买房送户口以及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彻底消失呢?答案是:非常困难!因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就像一个 “牛皮糖”,从商朝开始就和资源分配紧紧黏在一起。商朝时,户籍制度的雏形出现,主要作用是分配战俘和部落征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古代,户籍制度更多地承担起兵役、劳役、税费征收的重任。而到了现在,户籍制度又和土地资源 “难解难分”。从城市角度看,户口就像一个 “小尾巴”,必须挂靠在某个建筑主体上,哪怕是集体户口,也得有个 “某某路、某某号、某某单位” 的具体地址。从乡村角度看,户籍制度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深度捆绑,农村的土地就像被户籍制度 “圈养” 起来一样。所以,想要一刀切取消户籍制度,除非先改变土地分配制度,这难度,简直比登天还难��。
超特大城市户籍制度变革: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奏
过去:限制人口流动的 “紧箍咒”
中国的户籍制度,它的 “身世” 颇为有趣,起源于苏联。建立之初,它就像一个 “交通警察”,目的是限制人口自由流动,让 960 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能 “洒满人”,同时也避免出现社会资源挤兑的混乱局面。
什么是社会资源挤兑呢?简单来说,就是防止乡村人口一窝蜂地涌入城市,抢占城市人口的资源。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些电视剧,里面经常会出现村花为了进城,为了一个城市户口,不得不嫁给残疾人或者老光棍的情节。为啥会这样呢?这都要 “归功” 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社会资源、社会福利、公共配套就像被分成了两个 “阵营”,按照 “城” 与 “乡” 来配置。同时,还人为地将人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哎呀,说到这里,由于内容比较敏感,就不深入展开啦,反正大家记住,在过去,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本质上就是一种资源分配制度。
现在:资源分配的 “新战场”
随着资源、经济、产业越来越集中,就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吸引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口开始 “流动” 到经济更发达的省、市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福建,一直是流动人口的 “聚集地”,就像人口的 “大熔炉”。
然而,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就像一个被撑得满满的气球,社会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巨量的人口,社会资源共享出现了矛盾。这矛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保证让你秒懂。
比如说水,北京的水资源就像一个 “小气鬼”,严重不足。所以在 2014 年,北京不得不启动南水北调工程,从南方 “借水” 来解决饮用水短缺问题。再比如说教育,深圳的教育资源匮乏得就像一个 “贫瘠的沙漠”,初升高的比例仅为 43%,这还是包括特长生的情况。还有地铁等社会资源的匹配,上海的核心区域人口密度就像一个 “拥挤的沙丁鱼罐头”,堪比东京,上下班高峰期地铁拥堵的情况,用 “人挤人” 来形容都太温柔了,简直就是 “人贴人”。
大家看,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人口增加。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四个一线城市的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严控人口,就像给人口流入装上了一个 “阀门”,控制人口流入速度;二是多中心发展格局。
严控人口很好理解,那怎么控制呢?房子和学历就成了两个 “大筛子”,把更富有、更能创造价值的人员留了下来。换句话说,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就像被 “绑在了” 房子上,买房就相当于拿到了享有城市社会资源的 “入场券”,反之,不买房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没有这样的权利。现在多个高能级城市放开限购、明确买房送户口,表面上看,户口就像成了买房子送的 “小礼品”,但本质上,这还是通过房子在 “筛选” 有能力、更适宜城市生存的人口。所以说,不是户口越来越不值钱,而是房子捆绑资源的这个特性更加突出了,就像一个超级显眼的大招牌。
未来:老龄化与少子化下的 “户籍博弈”
20 年后,少子化和老龄化就像两个 “恶魔”,将成为城市的 “心头病”。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来看看退休潮这个例子。从 1962 年到 70 年代,中国的生育率就像坐了火箭一样,维持了 20 年的高速增长。而这些年出生的大爷大妈们,将在 2022 - 2035 年前后,纷纷跨进 60 岁的门槛,成为退休大潮的 “主力军”。到 2050 年,也就是 25 年后,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高达 43%,这意味着 100 个人当中就有 43 个老人,简直就是一个 “老人国”。
最近网上有句调侃的话,特别形象:老年人生龙活虎、年轻人死气沉沉。为啥会这样呢?因为现在是 16:1 或者 20:1,也就是 16 个或者 20 个年轻人的社保在供养一位老人的退休金。那么未来呢?到 2050 年,从平均数角度看,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供养关系将变成 6:1 或者 4:1,变成 4 个或者 6 个年轻人供养 1 位老人。但现实可没这么简单,更贴近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城市因为产业、经济等优势,像一个巨大的 “吸铁石”,虹吸了更多的年轻人,这些城市的供养比例可能是 10:1 或者 16:1,甚至有可能 20:1;而有些城市则逐渐没落,人口流失严重,供养比例可能就是 3:1 或者 2:1。
这时候,我想问大家:当老龄化和少子化来袭,到底是按什么标准来享有养老金和社会公共资源呢?是什么决定了你是 16:1 当中那个享有更好福利的 “1”,又是什么决定了他是 2:1 当中那个无法享有更好福利的 “1” 呢?答案就是户籍,是落户到房产上的户籍!其实大家仔细想想,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的资源分配一直都和土地深度嵌套在一起。只不过,城市人口密集,资源分配是按照户籍 + 房产来进行的,其底层逻辑还是土地。
未来房子会烂大街?别天真了!
我知道,只要一提到老龄化和少子化,就会有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说:未来都是老人,谁还要房子啊,房子必然烂大街!哎呀呀,但凡有这种想法的人,我只能说,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还停留在 “天上掉馅饼” 的阶段。他们幻想着人口老龄化之后房子烂大街,然后价格终于能跌到自己买得起的水平。我在这里明确地告诉大家,未来老龄化只会出现一种结局:中国人口当中,60% 以上的年轻人口将聚集到超特大城市。而有房、有户籍的人,就像拿着超级 VIP 卡,享有高能级城市所有的公共福利,意味着会有更多年轻人来供应老龄化的自己,而有户籍住保障房的人也能紧跟其后。最惨的,就是那些在大城市打拼,却没户籍、没房子的人,45 岁之后只能无奈离开,成为 3:1 中的那个 “1”。
至于未来房子会不会涨,老龄化之后房子会不会烂大街,看看邻居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大家就清楚了!拉长周期看,中国超特大城市的资产价格必将像螺旋桨一样,不断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