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届留学生落户咨询网_人才引进政策_上海居转户-米田
服务分类 Service
  新闻资讯
新时代上海组织工作十年成就·人才工作篇
发布时间:2024/2/5

 近悦远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新时代上海组织工作十年成就·人才工作篇

记者  胡亚莉  孔娟  江丽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系统论述了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也成为了新时代上海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强大动力。

 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资源、战略性资源、最宝贵资源。十年来,上海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提升人才工作水平,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让各类人才汇聚上海、扎根上海、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开创“近悦远来”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活力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坚持以“放权”为用人单位添动力,以“松绑”为人才增活力,这一点,在上海早已成为共识。

 2015年,上海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被称为人才“20条”。一年后,上海在“20条”基础上推行人才“30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四梁八柱”。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向全社会、向海内外发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磅礴之音,并针对顶尖高端人才缺乏问题出台行动方案,“以个性化突破解决个案性问题”。2020年,上海出台《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人才集聚度。2021年,出台《上海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此外,还出台了《关于支持五个新城人才发展的实施细则》,为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区域人才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22年,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出台《关于大力吸引集聚人才助推经济恢复重振的实施方案》,大力提振人才在沪来沪发展信心。2023年,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上海再发新政,出台《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和人才“松绑”“解绑”……一份份改革文件接续出台,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上海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

 为充分保障和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上海取消了一批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审、人员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下放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给用人单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才、统筹用编。

 前不久出台的《上海市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中明确,招聘“高精尖缺”人才可突破岗位职数和比例限制,特设岗位将不占本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这打通了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留用过程中的堵点,有利于人才梯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同时出台的《上海市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招聘办法》则明确了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以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为主,由用人单位自行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认定高层次人才。这两个文件聚焦高层次人才管理核心环节,释放出“授权、赋能、激活”的政策导向。“我们更有信心去引进海内外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组织人事处有关负责同志如此说道。

 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上海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注重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特别是在强化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和支持用人单位自行探索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方面,不断探索突破。率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2021年,浦东新区启动了上海市首个区级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项目——生物医药专业,面向非公领域培育、激励专业人才,探索制度机制创新、强化服务,拓宽了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通道。

 支持上海科技大学探索以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为核心,借鉴国际通行评价办法,建立以“五重”(即重道德品行、重教书育人、重学术水平、重发展潜力、重国际公认)为核心指标的人才评价新体系。常任教授制以6年为一个考核周期,通过专业领域国际同行评价的方式,对每一位教师给出相对准确、合理的结论,而不是以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来量化考核。这种长周期、国际评价的办法,能有效地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高水平。上海科技大学常任教授队伍呈现梯队化、年轻化、国际化的特点,其中近1/3入选国家和上海市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84%为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95%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在推动科技研发方面,探索建立一批“三不一综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不定行政级别、不核定编制数量、不受岗位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类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实施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顶尖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顶尖人才可自主决定用人形式、用人数量、人员薪酬、人员评价和人员聘期。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畅通“纸变钱”的通道。明确可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活力,涌现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比如,2017年,由袁钧瑛教授领衔的“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以首付款、研发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另加销售提成的合作方式,出售了一款抗癌新药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这是目前我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同时,深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个税递延缴纳政策,积极探索现金奖励按照偶然所得征收个税政策,使科研人员真正得到实惠、真实提高获得感。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从畅通人才流动到激励人才发展……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体制机制改革“组合拳”不断释放人才红利,人才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据统计,上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在全国占比连续5年超过15%,近3年获得一等奖数量占全国20%以上,上海科学家近年来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占全国总数超过25%……

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高素质人才辈出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当前,上海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如何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上海这一“大平台”上,做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工作很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上海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若干重点领域,上海积极延揽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同时推出浦江人才、超级博士后等计划培养引进青年拔尖人才,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疫情期间,参与抗病毒药物研发的“80后”化学家姜雪峰就是其中之一。在国外完成博士后研究的他,选择回到上海,并入选了专门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3年多后,他又入选了旨在选拔和培育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启明星计划。随着浦江人才计划和启明星计划等持续升级,上海加大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力度,以人才专项为牵引,以更大力度支持更多的科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

 推进“以才引才”是上海全方位引进人才的又一创新模式。通过选聘国际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担任引才大使,借助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浦江创新论坛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要活动搭建引才平台。在2022年举办的第二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上,上海市相关部门首次礼聘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和陈赛娟、何积丰、姚期智、蒲慕明、赵东元、陈杰、黄晓庆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知名机构担任“海聚英才”全球大使,以期发挥他们“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作用。

 大力引才聚才的同时,上海也在不断强化本土人才的培养,深耕人才成长发展“沃土”。

 不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变革、新业态发展,都离不开青年人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造活力和拼搏干劲。在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上海重点加强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培养,每年资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约5000人。强化超级博士后支持,择优为36周岁以下博士后提供每年15万元、连续两年的生活资助。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近两年招收工程硕博士200余名。近期,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承担了“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并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上海)”,由此构建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业基础人才培养平台,并联合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产业科技一线、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

 上海坚持以事业平台聚才,充分依托国家在上海布局的世界级事业平台引才育才。做强科研创新平台。依托上海光源、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装置等重大科学设施,集聚一批从事基础前沿领域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团队。如上海光源已累计吸引全球近3万名科学家来沪从事研究(我国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发表论文近7000篇。支持在沪科学家发起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做大产业创新平台。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围绕“3+6”产业体系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100余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全球2500强研发投入企业近50家,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含外资研发中心)超过1600余家。培育了一批知名科技领军企业,构建了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做优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一批面向世界的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示范性大学科技园,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平台和专业化服务。上海各类孵化器达600余家,在孵企业超过2.4万家。做实赛会合作平台。连续两年举办“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努力将峰会打造成为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活动、融合长三角“双招双引”的重要平台。连续举办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上海不断推动引才育才同频共振、有机融合,以人才集聚赋能高质量发展。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让人才“近悦远来”

 拥有200余项知识产权,与40余家三甲医院开展创新医疗省部级以上项目合作,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或者处于领先地位的数字化、智能化医疗设备在这里诞生……自2017年创立以来,上海卓昕医疗科技已经成为领先的国产医疗器械品牌。

 企业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政策支撑。卓昕医疗创始人王少白表示,卓昕医疗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也离不开上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策源地这块坚实的后盾。公司享受到了松江区技术中心补贴、松江区专利工作试点企业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补贴等多项科创激励政策补贴,员工也享受到了人才租房补贴、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等人才政策。“创业过程中,政策上的支持让我们创新的步伐走得更稳、更快。”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推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政策,建立起一套围绕重点企业认定和优秀人才评价为基准的阶梯施策机制,通过实习实践补贴、录用奖励、培育奖励、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经济贡献奖励“多策联动”,实现对企业人才全周期服务和支持。

 不仅仅是松江,上海各区都在构建更好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临港新片区启动全国首个片区性人才企业年金计划,通过资金激励等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参与,让更多来沪发展的“打工人”成了“合伙人”;在寸土寸金的北外滩,虹口区开发建设了“味美思人才公寓”,供金融领域人才使用;奉贤区探索在区内外地理位置优越的区域筹建1000套高层次人才安居住房,加快建设300万平方米高品质通用空间、4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免租免息,让领军、领袖、领航企业和青年才俊“拎包入住”……

 “不拼重金拼环境”,上海不断优化“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让“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心向往之”。

 近年来,上海重点优化人才落户政策,进一步释放户籍的激励导向作用,提高对青年人才的开放度和集聚度。目前应届和往届的博士研究生均可直接落户,全国“双一流”高校和所有上海高校毕业的应届硕士研究生符合基本条件即可直接落户,部分重点“双一流”高校的应届本科生可以在全市范围直接落户,所有15所在沪“双一流”高校的应届本科生在五个新城等重点区域就业的符合基本申报条件也可落户。此外,青年人才直接落户政策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政策持续得到优化。2022年全市人才引进和应届生落户人数达到13.5万左右。

 住房问题,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城市吸引力和发展动力。如何让人才在上海住得舒心、留得安心?上海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制定出台《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配套实施市级人才公寓和租房补贴两个管理办法;建立市级人才租房补贴制度,按每人每月2000元标准重点补贴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重点人才给予“一人一房”租房保障;加大人才安居房源筹措力度,目前全市已累计筹措房源13.6万套,到2025年将达到20万套。

 上海不断提升人才医疗服务水平。搭建全市高层次人才商业医疗保险平台,形成了上海高层次人才专属的定制式商业医疗保障服务方案,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为优化营商环境,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上海大力推动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推进人才政策“一网查询”,实现人才政策及服务项目的精准匹配、启发式查询和主动推送;推进人才办事“一网通办”,简化材料、缩短时限、提高效率;推进人才窗口“一口受理”,建立健全一批国际化“一口式”服务窗口和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推进人才服务“一码集成”,集成全市人才服务资源,实现扫码服务全场景应用。

 2021年,上海市委颁布了《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集成、放大、用好上海在营商环境、契约精神、治理能力、文化积淀、生活体验、市民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治理与服务上,一座爱人才的城市,才能真正让人才放心托付,这样的观念在上海深入人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人才优势正在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未来,上海将继续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中央赋予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任务,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努力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图片

(来源:组织人事报)



首页 - 关于我们 - 留学生落户咨询 -升学择校咨询 -上海居转户咨询 -人才引进政策 -在线留言
主办:上海米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人才引进落户服务咨询热线:021-60317609  021-80127609  咨询微信号:13341793760
   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023号大众金融大厦B座1901室    沪ICP备20015614号-1